全国服务热线

400-830-2286

资讯动态

NEWS

首页 > 公司动态 > 暨南大学运用行动学习打造全国性大学学术论坛

暨南大学运用行动学习打造全国性大学学术论坛

2020年06月12日

“没完成之前心里一直没底,因为结果是不可预见的。但最后的成果证明,这种技术很值得在高校推广。”


——论坛组织者

AACTP国际认证行动学习促动师班学员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建荣



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行动学习如何在高校中运用?这是陈建荣一直在思索,也一直在探索践行的问题。在自己所讲授的《外交学》、《国际谈判》和《和平与冲突》等课程中,他不断尝试着用行动学习的方式组织开展一些课堂教学,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为了更加全面的深入了解行动学习,2019年6月,陈建荣参加了AACTP第459期国际认证行动学习促动师班。在课程中,他系统地学习了行动学习的理念、形式与方式技巧,坚定了他在高校中运用行动学习的信心


恰逢此时,“首届全国国际政治本科生论坛——领事保护的国际比较”的项目落到了陈建荣的手中,运用行动学习开展全国性高校论坛活动的实践机会,就这样来临。


“在项目前期,每个参与的学校都提交了一篇论文作为材料,运用行动学习的方式,能够使这些论文在论坛中得到升华。”陈建荣介绍道。


不久后,陈建荣便拟定了项目方案,准备尝试用行动学习的方式来组织论坛。但是行动学习主要应用在企业和国际组织中,这个技术在国内高校里并不流行,可借鉴的经验很少,产出的成果也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虽然心里有些没底,但基于对行动学习的了解与信心,让他决定进行尝试。方案提交后,陈建荣的想法获得了学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设计:他把论坛打造成“比赛”


在论坛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在许多人的思维里,行动学习似乎是一种“商业产物”,很难与政治学术性的活动产生交集,因此不可避免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做解释工作。“记得当时的报销流程特别麻烦,我还特地写了一篇行动学习与政治学之间关系的说明呢。”陈建荣笑道。


虽有插曲,项目还是如期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论坛项目各个环节已打磨成熟,只待各个代表队就位。


不久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教务处、暨南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国际政治本科生论坛——领事保护的国际比较”在暨南大学顺利举行。

(论坛如期开幕)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13支代表队的师生代表参与了次论坛。


此次论坛围绕着主题“领事保护的国际比较”进行,而论坛流程依托的主线,正是“行动学习”。“代表队的师生们基本上都没接触过行动学习,论坛在他们的震撼与期待中拉开了帷幕。”陈建荣说道,围绕着“领事保护的国际比较”的主题,论坛还设立了5个分议题


(1)领事保护的演变与发展

(2)领事保护的政府责任与界限

(3)领事保护中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与作用

(4)各国领事保护的经验比较

(5)中国领事保护实践与发展


各高校代表队师生们通过共启愿景、世界咖啡、群策群力、开放空间、城镇会议五大环节,纵论领事保护与海外中国平安体系的建立,畅谈领事保护的明天、领事保护的问题、挑战与对策以及领事保护的国际合作等。


(代表队队员正在阐述观点)


“严格来说,首届全国国际政治本科生论坛是一场比,而不单纯是一个论坛。”陈建荣介绍道,此次论坛所有环节釆用小组学习形式,各高校虽然以代表队的形式参加论坛比赛,但为鼓励不同高校队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城镇会议环节以高校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外,其余各个环节均以各种混合小组进行。


比赛釆用积分制,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同步进行,每个学习环节结束后均会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的积分自动成为该小组各成员的个人积分。同时在每个环节中,个人还可通过积极参与和表现获得额外的个人积分,最终,以高校为单位的小组积分为其各成员在每个学习环节所获得积分的总和。此次论坛评选团队奖5项、个人奖9项


“参赛的14篇论文,选定6个议题,糅合成相同的议题。别人的观点是你的牛奶,最后汇报的不是各自学校的论文,而是最终的成果。”陈建荣介绍道。 


进行时:环环相扣,步步“惊喜”


论坛在“共启愿景”环节中开场,代表队的师生们在论坛促动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釆用不同的创意形式描绘“领事保护的明天”。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政府主导、多方协助”等角度,阐发了自己对领事保护的理解。这一环节为论坛的后续环节,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初步在队员之间架起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桥梁,也为后续的讨论话题作了引入。



"共启愿景环节作为第一个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被打散分至各个小组,在平等无领导的情境下为领事保护的未来建言献策。不同小组在短暂激烈的讨论中对彼此有大致了解,在小组中确定个人角色,扮演主导者、支持者等等、作出符合角色的行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济大学


紧接着进行的是“世界咖啡”环节(讨论内容:领事保护的主要议题)。每个小组拥有一杯“咖啡”——论文,但是各类咖啡都是由“咖啡豆”制成的,师生们在规定的时间里讨论两至三篇论文(即混合咖啡豆),综合别组观点(“借糖和奶”),积极展开讨论并进行汇报。


(世界咖啡环节)


在此环节中,优秀论文的获得者有幸成为这一环节的桌长,他们关注的议题成为这一环节的讨论议题,而其它参与者则以记录员、汇报员和参与者的角色进入汇谈。在桌长引导和阐释下,组员们从其他小组汲取新的观点与经验,通过记录员的整理汇总,能够对原先的论文观点予以补充或适当的修改。这一环节打破僵化的论坛形式和沉闷的组织氛围,为参与者注入全新的活力,激发团队的创造力,也为下一环节“领事保护的存在问题”作铺垫。


通过上一环节的世界咖啡深度汇谈,代表队的师生们形成了领事保护存在的几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论坛进入了“群策群力”环节。


在“群策群力”环节中,队员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对话小组,坐成一圈,使用告示贴,通过主题介绍、头脑风暴、排列组合、提炼观点和行动模型等一系列步骤,为解决领事保护的存在问题献计献策。同时在SMART原则下由问题导向深入到结果导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原因


这一环节使问题的解决过程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提高参与者觉察各种意义模式的能力。同时也使参与者能够表达出个人的观点,在共创中形成新见解和综合意见,参与者也有可能把问题的解决聚集到下一环节的领事保护的国际合作上。

"在我们看来,这个环节(群策群力)是建立在大家对于主题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其突破性在于将我们从本组的论文中带出 来,将眼光落脚到新的问题上,并且进一步将问题细化,将对策一条条拓展 开来,同样使我们见识到其他代表的学识。这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出问题、 形成对策的整个过程提供了范式。"——青岛大学



(队员们激烈讨论中)


经过世界咖啡深度汇谈和群策群力两轮高强度的学习后,参与者们进入开放“空间环节”。这个环节给予参与者超乎想象的研讨空间,在很少的规则辅助下,在没有边际、权位高低的圆形空间及没有时间约束的环境下,应用民主参与的方式,为领事保护的国际合作提供点子。

"在“开放空间”环节中,主持老师并没有设置主题,一切都是靠我们自己去完成与总结。从做题主、参与其他题目的思考、到最后的总结,都要我们自己去填补“空白”。题目的创设就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如何想好一个主题并且吸引众多的同学前来参与是很关键的。在收集大家的想法中,要跟其他同学充分讨论与思考。在总结中,如何凝练语句,总结中心也是很重要的。"——暨南大学



参与者们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共抒己见,针对问题发散思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议题体系。“开放空间”环节是卓有成效的、动态的、开放的和自由的会议模式,也适当调整参与者的学习状态,为最后的环节做准备。


城镇会议”环节在最后压轴登场,各个代表队就此次论坛学习进行总结、分享收获。该环节由汇报、提问和评分三个部分组成,按照抽签顺序,每个学校代表队委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并由评委轮流提问,小组代表及其它成员回答,最后评委即时打分。


最终,论坛团体奖一等奖由同济大学夺得;二等奖花落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获得三等奖。


成果:促进与思想碰撞

"我们认为本次论坛的学习流程可以有助于我们系统性、整体性地分析领事保护的相关概念、问题、风险挑战与应对。从共启愿景开始,为一天的讨论之旅奠定了一个热烈、积极的氛围。世界咖啡环节通过两到三组兄弟院校团队对同一主题进行详细的讨论与研判,彼此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建议。除了初始团队的几轮合作之外,群策群力、开放空间环节通过打乱队伍,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像其他兄弟院校的优秀同辈们学习交流。最后的城镇会议再由评委老师加入,对每个队伍进行专业精准的点评建议,也有助于我们对领事保护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探讨。"——同济大学


在此次论坛中,13支高校代表队的师生面对“行动学习”这种新颖的形式,从一开始的震撼,到投入,再到最后的受益颇丰。论坛结束后,各个代表队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想:


我把行动学习技术看成一种教学手段。”陈建荣说道,从导师的角度看,行动学习促动技术能让交流更充分,让学术更自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同样也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参与度,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一层。


以行动学习的形式开展的论坛,从促进参与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促进自主学习


行动学习形式的论坛、课堂以参与者(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使其能够去探讨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


以“群策群力”及“开放空间”为例:群策群力中,每一个小组自行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开始共同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分析它的可行性;开放空间中,尽管有题主之分,但是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到不同问题的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从中去解决自身的疑惑并取得进步

2

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这个论坛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论坛总体呈现出的氛围有助于彼此合作学习。


以共启愿景环节为例,作为当天竞赛的第一个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被打散分至各个小组,在平等、无领导的情境下为领事保护的未来建言献策。不同小组在短暂激烈的讨论中对彼此有大致了解,在小组中确定个人角色,扮演主导者、支持者等等、作出符合角色的行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3

促进创造学习

在“开放空间”环节中,主持老师(促动师)并没有设置主题,一切都是靠参与者们自己去完成与总结。从做题主、参与其他题目的思考、到最后的总结,都要自己去填补“空白”。题目的创设就充分体现了创造性。

 

当一人竞争成为题主后,便要迅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组成队伍,队员之间彼此分工负责本题的创意征集和为其他题目提供意见。首先,议题的选择从无到有,通过一天的研习题主和成员迅速创新选题。其次,议题的讨论和创意征集包含所有参与者的创见。最后,议题结论的形成在融合彼此观点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逻辑


4

促进导向学习

每个环节由每桌不同小组不同成员基本围绕议题展开,议题即本轮本桌次的中心思想。


以世界咖啡为例,成员被分为六个小组后,每个小组均有一项议题,诸如“一带一路与领事保护”等等。此类议题能够帮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尽快集中精力,以问题为导向发散思维,探究背景、原因、程序、现象、方案等等相关知识,最终回到议题原点以解决议题。


而在“群策群力”环节中,参与者们要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才能有后续的进展。一开始,有些小组的问题的问题是算不上“问题的”,不够具体,没有针对性。但是在互相交流沟通中,最终把问题细化并完善起来了。


5

促进探究学习

世界咖啡环节中,两到三个学校的成员根据设置的议题和已完成的论文,在学员们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事先在论文中确认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相互交流、提问和回答、建议中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关于议题的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同时,在“共启愿景”“群策群力”与“开放空间”中都体现了探究学习。共启愿景中,如何描述未来蓝图,从哪个角度切入极为关键。通过讨论协商,各个小组的切入角度与方式是各异的,这也说明了每个小组都在积极探究。“群策群力”与 “开放空间”中则更多是关于问题的探索与问题的解决,其中“找好问题”是关键。


6

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每个环节几乎都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以及培养合作意识,在交流中认识与了解对方。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小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机轮换的,因此每个议题,参与者都可以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能感受到不同学习背景的思考方式与角度。


运用行动学习在高校项目中的第一次实践,便获得了成功,陈建荣在兴奋之余,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论坛完美落幕的同时,陈建荣开始盘算着将行动学习在高校继续深入应用


1.党会:光念文件就没意思,可以运用团队共创、世界咖啡等形式,让参与者发挥自己的智慧,充分表达,参与进来。


2.科研会议:可以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来推动,组织科研人员思考和共创,分析各自的优势,得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3.非比赛性质的论坛、学术会议:通过共启愿景营造氛围,运用群策群力、世界咖啡、开放空间、ORID等方式,让交流和汇谈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人物简介


陈建荣

毕业于外交学院,现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导计划学者、美国国际培训学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


曾先后在国际扶轮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印度亨利·玛顿研究所、诺特丹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美国和平研究所接受冲突解决相关培训。


2010年在暨南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门《和平与冲突》本科课程,201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在国内推广和平学与冲突转化培训,具有多次主持冲突解决与对话的经验。


曾主持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海峡寻新对话、美国国际培训学校的佛蒙特州长计划、布朗大学的海峡寻新对话、暨南大学的中国-东盟和平工作坊,中国-亚洲和平工作坊和“一带一路”和平工作坊等。



金牌课程